【词语麻木不仁是什么意思】“麻木不仁”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,常用于形容人对事物缺乏敏感或同情心,表现出冷漠、无动于衷的态度。这个成语不仅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使用,在文学、影视作品中也常常出现。
下面是对“麻木不仁”的详细解释,包括其含义、来源、用法及近义词和反义词等内容。
一、词语解释
项目 | 内容 |
词语 | 麻木不仁 |
拼音 | má mù bù rén |
字面意思 | 指身体失去知觉,无法感知外界刺激;引申为对事情漠不关心、冷淡无情。 |
比喻意义 | 形容人对他人痛苦或社会问题缺乏同情心,态度冷漠。 |
感情色彩 | 贬义词 |
使用场合 | 常用于批评他人的冷漠行为,也可用于描述某些现象或环境的冷酷。 |
二、出处与演变
“麻木不仁”最早出自《庄子·德充符》:“形全精复,与天为一;其利足以冠金石,其神足以济万物。夫是之谓至人。”后来在历代文言文中逐渐演变为表达“冷淡、无感”的常用语。
在现代汉语中,“麻木不仁”已成为一个固定成语,用来形容一个人对周围事物缺乏情感反应或道德判断。
三、用法示例
句子 | 说明 |
他对别人的苦难视而不见,真是麻木不仁。 | 表达对他人的冷漠感到不满。 |
在一些地区,政府对民众的疾苦麻木不仁,导致民怨沸腾。 | 批评政府的不作为。 |
这个角色的性格就是麻木不仁,毫无同情心。 | 描述人物性格特点。 |
四、近义词与反义词
类别 | 词语 |
近义词 | 冷血无情、漠不关心、无动于衷、心如铁石 |
反义词 | 富有同情心、感同身受、热心肠、关怀备至 |
五、总结
“麻木不仁”是一个具有强烈贬义色彩的成语,用来形容人或群体对他人痛苦、社会问题等缺乏应有的关注和同情。它不仅体现了语言的丰富性,也反映了人们对人性、道德和社会责任的关注。
在实际使用中,应根据语境合理运用,避免滥用或误用,以保持语言的准确性和表达的恰当性。